有關生物說課稿范文合集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于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jié)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jié)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藥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jié)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jié)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啟發(fā)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jié)里,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幸免,為什么?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fā)癢、起泡等過敏癥狀,這又是為什么?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么?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干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后再檢查,發(fā)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么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么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jié):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么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并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范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后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課程標準:
本節(jié)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是在學習植物的生殖和發(fā)育基礎上設置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等問題后,認識昆蟲的主要特點(生物習性、形態(tài)結構)、昆蟲與人類生存及整個生物圈的和諧發(fā)展的關系,從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蟲,控制、消滅有害昆蟲蟲,并學會自主探究、應用創(chuàng)新,形成生態(tài)觀念、和諧意識。
三. 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選出本節(ji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根據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適合目標達成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教學的三維目標 ①以家蠶為例,通過觀察、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理解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和過程。②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動物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和諧意識和生態(tài)觀念。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僦攸c:昆蟲的生殖發(fā)育過程及特點。
、陔y點: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過程及分類。
五、說教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蔽掖竽懜淖冋n堂教學方式,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六.豐富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一)故事導入,為新知識學習“拋錨”目的: (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研究昆蟲發(fā)育歷程與真實相似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毛毛蟲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個蜘蛛鞋匠,會用豆殼、樹葉等為動物們做各種好看的靴子,毛毛蟲也想做一雙,蜘蛛考慮到天氣快要變冷了,就給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蟲的腳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經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蟲,就把他的靴子掛在樹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個繭子里出來一只美麗的蝴蝶,她看見很多漂亮的用樹葉做的靴子掛在樹枝,就把剛生的“蛋”放在里面,過了幾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蟲寶寶。
(二)提出問題,突破難重點
達成:①分組自主探究:讓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聯系實際、閱讀課文、對觀察、思考進行分析、討論題。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發(fā)表組內的學習認識。教師在過程中引導、評價。
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攻破重點、難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
。1)提出思考題:
、 靴子做好了,毛毛蟲去哪兒? (蛹)
② 春天,從繭殼里出來的蝴蝶是誰? (成蟲)
、 蝴蝶的寶寶是誰? (卵)
、 蝴蝶為什么不認識它定做的靴子?(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討論練習題
(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促進知識同化)
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看動畫的基礎上,參照課本內容,做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排序。
讓學生在找出圖片正確順序的基礎上,聯系看到的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思維。
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后不難發(fā)現童話中毛毛蟲的經歷就是課本的插圖,也就自然歸納出昆蟲生活史
總結四個階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蟲(毛毛蟲)—蛹(渡過不良環(huán)境)—成蟲(蝴蝶)
。2)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蝴蝶不認識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和查閱相關資料理解是“形成結構和生活習性顯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蟲的“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發(fā)育過程中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fā)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生物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首先,我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生物生物上冊第二章的內容。
本節(jié)內容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這部分內容較為重要,學生很難理解,同時也是高中生物的重要部分,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2 能概述生物種類、基因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之間的關系。
3.說明保護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對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的學習,初步概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生物多樣性的學習,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學習我國的珍稀的植物資源,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習,加強學生的寫作和交流。
重難點
重點: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難點:1.基因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三、說教法
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2.活動探究法
3.集體討論法
四、說學法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讓學生進入情境(約 3-5 分鐘)。
方法:課件展示:游戈的魚群、飛翔的海鷗、撲騰入水的企鵝、跳躍的猴群、飛跑的麋鹿、追逐的獵豹、悠然的丹頂鶴、開屏的藍孔雀、成片的森林
2.新課講授 25 分鐘: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生物的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是哪些?
(2)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并進行討論。
。3)組織學生學習基因的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
。4)與學生一起討論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3.學生訓練與討論 10 分鐘
4.課堂小結 3-5 分鐘
六、說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冀少版第三章多種多樣的動物第三節(jié)常見的動物二、家禽,說課流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屬于生物課程標準下“生物的多樣性”主題,重點描述的是鳥類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上節(jié)課學生剛剛學習了魚類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所以本節(jié)課是繼上節(jié)課之后的又一延續(xù),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基本生物學觀點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此外,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也為以后的動物分類打下基礎。而且通過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鳥類適于飛翔生活的特點”,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小組內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本節(jié)教學內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對知識內容達到理解水平。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標準,針對本節(jié)知識結構體系,結合學生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2、概述鳥類的基本特征
3、說出常見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及其資源價值
技能性目標:
1、嘗試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家鴿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家鴿的骨骼及其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3、認同鳥是我們的朋友,確立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1、探究和觀察“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使學生能闡明鳥類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探究鳥類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家鴿的骨骼、家雞的正羽和絨羽、飽和食鹽水
學生準備: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
二、學情分析
鳥類是學生比較喜歡、也是日常生活接觸比較多的一種動物,因此,對鳥類的探究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對于鳥的飛行都有許多感性認識和理解,也有不少相關的生活經驗做鋪墊,但是對于鳥類為什么能夠飛翔缺少探究,特別是對家禽的養(yǎng)殖沒有感性認識和實踐,也缺乏保護鳥類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三、理論基礎:
前概念補充、糾正、完善重要概念
教學方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說課稿:
本節(jié)課我要重點說的生物學概念是“鳥類適合飛翔的特征”,以下內容和活動都是圍繞此概念開展的。共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重要概念
人們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我們裝上翅膀以后,也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鳥類為什么會飛呢?引入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
(二)暢所欲言暴露相異構想
這時候請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一談,同時教師把學生提到的內容進行板書,如:鳥類有翅膀、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肌肉發(fā)達等等,這些就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前概念,他有可能是正確的、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總之是使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原有知識先暴露出來,為建構本節(jié)課的重要概念做好鋪墊。
。ㄈ┳灾骱献鹘嬛匾拍
此環(huán)節(jié)是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的,關于鳥類的體形、翅膀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正確的概念,給予肯定并且不再展開,對于羽毛的認識是片面的,此時請學生同桌兩個人對比觀察家雞的正羽和絨羽并結合課本上的小辭典補充完善自己的前概念,此時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ppt出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不僅僅知道鳥有羽毛適合飛,而且給學生補充了羽毛的結構、功能和種類,以及它為什么利于飛翔。又由于絨羽的保溫功能,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羽絨服的制作,體現了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
對于肌肉的特點,它屬于內部生理結構,學生可能想不到(這是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鳥類的肌肉何處最發(fā)達?),也可能會提到鳥類的腿部肌肉是最發(fā)達的。這就是學生頭腦中的一些錯誤的概念,所以通過以下的學習要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形成科學的概念。因為課上沒有辦法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家鴿胸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采取的方法是:請全班同學在原地模擬鳥類的飛行,這是會看到大部分人是與身體縱軸平行的扇動翅膀,也有的人是與身體縱軸垂直的扇動(這樣的學生較少只是個別人,這是就可以請這部分學生說一說為什么他要這樣模仿),如果沒有發(fā)現這樣模仿的學生,就請學生再回憶鳥類的飛行姿勢,并播放家鴿飛行的錄像,再請學生模仿,這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會想到,應該是前后扇動,而不是上下扇動。這是再提醒大家這樣的動作就相當于我們再做擴胸運動,所以鳥類何處的肌肉最發(fā)達呢?這樣通過學生模擬鳥類的飛行方式,暴露了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實現了錯誤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而且這個活動是全班參與性的一個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獲得了四基中的:基本活動經驗。
骨骼的特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可能會提到,骨是空心的,又或者想不出有什么特點?這時就要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前概念。我是采取以下方法:課前給學生準備了家鴿的骨骼、飽和食鹽水,學生自己準備了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請學生觀察和實驗,并參照老師給出的一些提示,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然后請學生談一談本組的收獲。如果學生回答的不夠完善,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1、觀察家鴿骨骼和分析小資料你有什么發(fā)現?引導學生說出家鴿的骨薄且輕。以此得出骨骼的第一個特點。2、對比觀察了家鴿的胸骨和人的胸骨圖片,請你有什么感受?學生會說到家鴿的胸骨是所有骨中最大的一塊,而人的胸骨卻不是,以此說明鳥類的胸骨很發(fā)達,接著引入龍骨突。如果人要是想像鳥那樣飛行的話,那么必須至少擁有兩米長的龍骨突才行。這么發(fā)達的胸骨有什么作用呢?回扣剛剛提到的發(fā)達的胸肌。3、用飽和食鹽水浸泡家雞和豬的骨,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可以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演示實驗,觀察現象,并解釋原因?偨Y出長骨中空。
所以對于骨骼的特點這一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資料等方法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完善了學生對于鳥類骨骼的認識,也是學生獲得了生物的基本的實驗技能以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此環(huán)節(jié)是課堂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正確的前概念如:鳥類有翅膀、羽毛、身體呈流線型等等幫助他們進行了補充完善并加深理解;對于學生已有的錯誤的概念,如:鳥類的飛行方式、鳥類的腿部肌肉發(fā)達等等進行了糾正,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對于、學生的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前概念,如關于鳥類骨骼的特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進行了學生完善。而且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到此,使學生獲得了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思想: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是相適應。這是回歸知識,請學生在學案上進行書面總結: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對本節(jié)課的基本知識進行扎實、鞏固。
。ㄋ模┲R應用提升四基四能
此時再提出上課是引入的情境,請學生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
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注重學生的前概念,是基于學生的認識來設計,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幫助他們建構了重要概念。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新課標認為:綜合性學習應體現為生物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fā)展,語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主動參與精神,特別要注重探索和參與過程,并且要提倡跨學科領域的學習。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理念: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發(fā)展。
二、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后面的一個專題。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通過探究與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鳥的美以及它與人類的關系,并且要學會保護鳥,全面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對鳥的種類、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能有一些了解。
2、識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學會欣賞關于鳥的歌曲。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美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動。
2、學會欣賞鳥的形態(tài)美動態(tài)美、靜態(tài)美、神態(tài)美、并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從而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學會收集資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探究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yǎng)成愛鳥的美德,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2、為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能處處花香鳥語獻計出力。
重難點:
①識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
②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yǎng)成愛鳥的美德。
四、說教法:
1、情景描繪法:
本節(jié)課一開時我就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從視角上認識到鳥的美。然后接美讓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最終達到品味美、探討美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使學生學會表達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
2、自由研討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體,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我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大生物觀”的要求,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本專題的感悟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chuàng)造。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系中、輕松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fā)展。并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4媒體輔助、添色課堂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鳥類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體會到這些鳥的美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對此形成直觀的感受。
五、說學法:
本節(jié)課的特點從內容上講,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題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它把看、聽、說、讀、寫打通,學科間打通,課內外打通,實現綜合教學。本專題意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其情感,學會學習。從學習方式上講,本專題課,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在發(fā)現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時體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jié)課最主要的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導語設計:我是一只小小鳥,曾經在枝頭快活的歌唱,曾經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經在風雨中迅猛地疾飛。我有漂亮的羽毛,動聽的歌喉,優(yōu)美的動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曾以我為題材吟詩作賦。今天,我又走進了課堂,和同學生一起開一個鳥文化博覽會。
2、觀鳥獲得美感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鳥的美麗之處,并且激發(fā)學生詠鳥的興趣。
3、小組合作探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為了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展的空間,我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
、倮收b關于鳥的詩歌
、诔P于鳥的歌曲
③自己動手畫鳥
、苤v鳥的故事
⑤收集關于鳥的成語
、逓樽约合矏鄣镍B寫贊歌
本課在設計中,注重過程與方法,不是簡單追求結論。根據本專題學科互通、課內外互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初讀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課外廣泛收集鳥的資料和信息,以供課上補充、加工和整理。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播放輕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并巡回參與,以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
4、鳥文化探討
看視頻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鳥的動作
探討的鳥作用
探討人與鳥的關系
這五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結合,既體現了合作交流這一學習方法同時又有學生的自主參與,特別是最后通過探討人與鳥的關系引出了保護鳥這一話題,進而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為愛鳥護鳥獻計獻策。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愛鳥方案。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又關注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養(yǎng)成愛鳥美德。
七、課作業(yè)布置
1、愛護小鳥:做到不掏鳥窩,不捉鳥玩,不故意打傷小鳥,并且對傷害小鳥的行為進行勸阻。
2、把你與鳥之間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評評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分析男女染色體圖片,闡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三、教學難點
從實際生活、實踐過程和理論上三方面論證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孕婦圖片,這是一個懷孕的婦女,她生男孩還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決定呢?這與遺傳有關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人的性別遺傳》。
二、講授新課
(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出示男女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排序圖,這是男女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排序圖,請同學們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有差別?這對染色體的差別可能與什么有關?
2、同學們猜對了,請閱讀教材麥克郎和威爾遜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發(fā)現男性染色體。②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及斯特蒂文特進一步區(qū)分性染色體,即男性XY,女性XX)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經整理后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同時思考38頁書中的討論題:
、、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被稱為性染色體?
、凇蓤D中,哪幅圖顯示的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
③、圖中哪條染色體是Y染色體?它與X染色體在形態(tài)上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想一想,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分別是什么?
4、請描述出男女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性染色體)
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性染色體)
5、請描述出男女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精子:22條常染色體+X或者22條染色體+Y
卵細胞:22條常染色體+X
6、同學們想一下,當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相遇時,結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樣的呢?發(fā)育成男性還是女性?那含Y染色體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會上把生女孩的責任都算在女性頭上,對嗎?為什么?(不對,因為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和X,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和Y。女性產生的卵細胞僅含X,男性產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體,當卵細胞X與精子Y結合的受精卵為XY時,受精卵發(fā)育為男孩;當卵細胞X與精子X結合為受精卵XX時,該受精卵發(fā)育為女孩。受精時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是隨機的,所以這種說法不科學)
設疑:不同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如何呢?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主要內容及地位:
本節(jié)內容為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jié)。主要內容為生物圈的范圍及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圈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基礎,我們應該了解和愛護這個家。這節(jié)課在本單元以至整個義務教育生物課程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與生物圈和諧發(fā)展、保護生物圈的理性認識,成為生物教學的首要任務。尤其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已面臨空前危機,因此了解生物圈,培養(yǎng)對生物圈這個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對于保護生物圈、實現人類與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ㄒ唬┣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ǘ┠芰δ繕耍
1.使學生了解收集資料的方法,并初步嘗試進行資料的分析和處理。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3.重點: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4.難點:收集和分析資料(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節(jié)課中如何對圖片資料進行分析,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和表述,都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和激情,通過思考、討論、分析資料等活動,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的課程理念和目標要求,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而應努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激情,通過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導入課題。
通過展示課件,把美麗的夜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提出問題: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嗎?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然后從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課題:生物圈。
緊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ǘ┮龑W生通過閱讀課本、開展討論、分析資料等活動,學習新知。
1.學習“生物圈的范圍”這部分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
、耪f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范圍”。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⑵想一想: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生物圈的每個圈層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圈的范圍及分布。
①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谒Φ拇蟛浚壕嗪F矫150米以內的水層。
、蹘r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亲h一議:生物圈的三個圈層是截然分開的嗎?三者絕不能截然分開,如:水圈中有空氣,巖石圈中有空氣也有水等。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從地球上人口膨脹,能否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豐富想象,引導學生探討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設疑: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嗎?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分析課本第12-13頁的圖片資料,教師除了用課本上的6幅圖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學生在課下收集的圖片資料,并且思考資料后面的討論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資料,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本節(jié)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應加以重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如果將來有一天你有機會乘坐宇宙飛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須從生物圈攜帶哪些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質?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適當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深化,使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
設問:生物有了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嗎?當這些條件發(fā)生改變,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惡化時,對生物有什么影響?人類應該怎么做?
4.鞏固與延伸:
指導學生對本節(jié)的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進行小結,布置學生課外收集“生物圈2號”的有關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收集資料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生物圈的進一步關注。
5.鞏固練習。
6.課后作業(yè):目標檢測題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08-02
生物說課稿10-04
生物說課稿范文10-22
生物說課稿優(yōu)秀11-11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2-25
生物說課稿[精品]05-23
高二《生物特征》生物說課稿03-04
【精】《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2-20
單細胞生物的說課稿11-18
關于生物說課稿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