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精選12篇)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chǎn)生了無數(shù)故事。當(dāng)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fēng)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你知道都有哪些經(jīng)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諸葛亮也是一位軍事家,他也曾帶兵南征北戰(zhàn),在《出師表》中更是對當(dāng)前的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順便還向劉后主劉禪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在文學(xué)方面,諸葛亮更是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自己發(fā)明孔明燈、木牛流馬,用于軍事戰(zhàn)場上。這些都是諸葛亮優(yōu)秀的地方,好像諸葛亮能夠隨手就能想到計謀計策似的,諸葛亮的淵博是我們震驚,諸葛亮的計謀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夠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
諸葛亮可謂是很好的謀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更是對諸葛亮評價為“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廣受歷代兵家的認可。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nèi)部剛經(jīng)歷內(nèi)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lǐng)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云南,于孟獲交戰(zhàn),生擒孟獲。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并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后,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孟獲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yōu)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yōu)。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為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并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第四次孟獲以為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xí)r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nèi)賊陷害,于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復(fù)幾番,孟獲并不臣服,最后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后終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zhàn),終于收復(fù)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國南境安寧。
諸葛亮出戰(zhàn)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quán)術(shù),人心連結(jié),當(dāng)時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蠻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蠻境內(nèi),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dāng)?shù)仄朴腥诵模谑窍氲街品汐@,以其來統(tǒng)領(lǐng)南蠻效忠蜀國。于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2
【內(nèi)容摘要】一般認為諸葛亮是一位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諸葛亮明顯具有疏離政治的隱士心態(tài),認識了這一點,有關(guān)“三顧茅廬”的一些爭議與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娟P(guān)鍵詞】諸葛亮;隱士;三顧茅廬【作者簡介】王猛,文學(xué)博士,遵義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顧茅廬”成為禮賢下士的代名詞,實與《三國演義》的敷衍之功有關(guān)。但關(guān)于三顧的具體細節(jié)存在頗多難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來可謂聚訟紛紜。如故事的原型依據(jù)——《三國志·諸葛亮傳》“凡三往,乃見”的說法,就與當(dāng)時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相齟齬。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層面——隱士文化的角度,對諸葛亮出山前的.心態(tài)進行分析,也許不難透視出這一歷史插曲的真實一面。
進入歷史視野的諸葛亮往往被視為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為隱士的身份相對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實際上,“隆中對”之前的諸葛亮具有明顯的隱士心態(tài),其身份也有相當(dāng)?shù)碾[士色彩,這是由傳統(tǒng)文化的大環(huán)境與諸葛亮隆中的小環(huán)境及其個人經(jīng)歷決定的。
首先,中國特有的隱士文化對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影響甚大,甚至滲透進其心理、人格的深層。傳統(tǒng)文化儒道互補共通的文化結(jié)構(gòu)是隱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講究清虛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獨立人格、完善道德,隱士文化色彩最濃厚,不過他們雖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莊子的眼冷心熱⑴;儒家入世進取,但發(fā)軔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與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雹,“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雹恰C献釉唬骸肮胖,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為后來的士大夫們設(shè)計了進退之道,即仕隱之道:當(dāng)他們心中信奉的道統(tǒng)與外在政治權(quán)力的勢統(tǒng)發(fā)生矛盾(“邦無道”)時,便獨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隱士,否則便會走上仕途,甚至出將入相,兼濟天下。這種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于現(xiàn)實中道統(tǒng)與勢統(tǒng)之間存在的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決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傳統(tǒng)的士大夫階層會因此分化出新的社會身份——隱士。隱士文化對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響,某種程度上,隱士心態(tài)成為整個士大夫階層人格的重要構(gòu)成,以致在他們仕途最暢達的巔峰,也會選擇功成身退。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間形象的諸葛亮卻披上道家的外衣——評話、小說、戲曲中塑造的諸葛亮無不是道士的打扮。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倍暗础薄ⅰ皩庫o”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隱士心態(tài)的重要表征。
其次,諸葛亮所處的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隱士文化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興盛期。由于時代的大動亂,這一時期的知識階層逐漸從漢代經(jīng)學(xu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思想極為活躍,個體意識開始覺醒,追求獨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現(xiàn)出和現(xiàn)實政治明顯的離心傾向,隱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門,身隱、心隱、朝隱、吏隱……發(fā)展至后來竟出現(xiàn)許多假隱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擊那些走由仕而隱之途、熱衷功名利祿的假隱士的駢文。這一時期隱逸階層空前膨大,從范曄《后漢書》首開
“逸民傳”,記有名有姓的隱士十?dāng)?shù)人之后,記載隱士言行事跡史乘筆記極多。晉代皇甫謐著《高士傳》,搜集隱士九十六人,絕大多數(shù)是當(dāng)時人。隱士文化空前發(fā)達,使隱士人格備受傾慕。諸葛亮、龐統(tǒng)被美稱為“臥龍”“鳳雛”,由此可見。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3
【出處】
。鳎┝_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lǐng)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quán)聯(lián)手。此時,諸葛亮自愿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quán),只字不提聯(lián)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quán)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孫權(quán),勸他投降。
孫權(quán)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quán)的質(zhì)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愿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后。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zhì),而投到他旗下的優(yōu)秀人才不計其數(shù),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quán)決定和劉備聯(lián)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里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quán):“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xí)水性,不慣水戰(zhàn)。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F(xiàn)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并肩作戰(zhàn),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于是,孫權(quán)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lián)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后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zhàn)。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勢地位,當(dāng)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占據(jù)主動地位;钪褪且环N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jù)上風(fēng)。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4
【人物故事】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xí)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后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后加了食旁成為現(xiàn)在的饅頭?酌鳠袅鱾髦两竦目酌鳠艨酌鳠粲纸刑鞜簦鄠魇怯扇龂鴷r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fā)明。當(dāng)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酌魉銣曙L(fēng)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dāng)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xué)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F(xiàn)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神機妙算救后代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炎打下天下當(dāng)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毖琢⒓凑酒鹕硗撕笕。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笨赐赀@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fù)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xué),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xué)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xué)習(xí)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xué),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xùn)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xué)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xué)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xué)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dāng)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xué)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xué)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彼抉R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guān)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guān)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xué)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jié)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酌鲗Z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guān)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guān)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xué)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jié)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饅頭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dāng)然不能答應(yīng)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dāng)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后,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并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大頭菜故事
據(jù)說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guān)。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藥,發(fā)現(xiàn)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只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養(yǎng)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于是,他就挖了幾個帶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盤,想嘗嘗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了想說,就叫“大頭菜”吧。從此,諸葛亮一家經(jīng)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后收了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腌制,諸葛亮將大頭菜洗凈晾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fā)愁。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著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后,每逢大戰(zhàn)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后,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了不忘他的功勞,大家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guī)矩”也是當(dāng)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nóng)來向他學(xué)種瓜的經(jīng)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nóng)。如今,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guī)矩。
神機妙算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諸葛亮死后,司馬炎打下天下當(dāng)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毖琢⒓凑酒鹕硗撕笕健K麆傉痉(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笨赐赀@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fù)原職。
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tài)。據(jù)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xué),師母所賞賜。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xué)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xué)習(xí)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xué),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xùn)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xué)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xué)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xué)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dāng)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xué)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xué)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彼抉R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蓻]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5
東漢末年,天下呈現(xiàn)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quán)雖然偏安西南,卻一直想北伐魏國,一統(tǒng)天下,恢復(fù)漢室基業(yè)。可惜,劉備生前沒有實現(xiàn)這個愿望。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率領(lǐng)大軍北伐。
北伐開始后,蜀軍將領(lǐng)馬謖[sù]自告奮勇,請求出兵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馬謖雖然深受諸葛亮賞識,但缺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諸葛亮對他不太放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同意,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yīng)。
可是待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zhí)意扎營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他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yīng),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jù)點街亭失守。
諸葛亮分析了這次戰(zhàn)敗的原因,認為最大的錯誤在于派馬謖去鎮(zhèn)守街亭。
他召見馬謖,當(dāng)面斥責(zé)他的剛愎自用和驕傲自大,并申明若不斬馬謖,難以正軍紀,立軍威。馬謖哭著說:“您將我看做自己的.兒子,我將您當(dāng)做自己的父親。如今我死罪難逃,只求您能照顧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沒有遺憾了!敝T葛亮也落淚道:“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囑咐!彼麚]揮手,手下人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諸葛亮斬了馬謖,準備棺材將他厚葬,還好好撫恤他的妻子兒女。然后,諸葛亮嘉獎奮力死戰(zhàn)的王平,擢升他為討寇將軍。明定賞罰后,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級,由丞相貶為三品官員。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6
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兵之后,正要乘勝進兵,攻取南郡、荊州、襄陽,劉備派使者帶了禮物,向周瑜祝賀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來了。周瑜從使者口中得知,劉備的軍隊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驚,知道這是要搶先攻占南郡。心想:我費了許多軍馬,用了許多錢糧,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來搶現(xiàn)成!我要親自去跟劉備講理。于是,他告訴使者,自己要去向劉備回禮。孔明聽說周瑜要來,笑著說:他是為了南郡。劉備問:我該如何應(yīng)付他?孔明說:他來就如此如此與他應(yīng)答。隨即在油江口擺開戰(zhàn)船,岸上排列軍馬。周瑜一上岸,看到軍勢雄壯,心中不安。劉備設(shè)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后,說:你在這里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圖?劉備說:聽說你要奪取南郡,所以來幫助,若是你攻不下來,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劉備一激,心想:我只要彈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個假人情。就說:我若攻不下來,那時由你去取。事情就這樣說定了。周瑜回去之后,立即發(fā)兵,攻打南郡。哪知這一著早被曹操料到,他在敗退途中已經(jīng)給南郡的守將曹仁授予了抗擊周瑜的密計。結(jié)果周瑜中計,不但沒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傷。
這時孔明卻乘虛而入,派趙云攻占了南郡?酌饔謴谋环牟苘妼⒐偈种,得到用作調(diào)兵的兵符,詐稱要急救南郡,調(diào)開了荊州、襄陽的曹兵,由張飛、關(guān)羽奪取了這兩座城。使劉備有了立足之處。周瑜則氣得箭瘡迸發(fā),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為了離間劉備與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借用漢皇的名義,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挑起兩家的爭端。果然,周瑜派了魯肅,去向劉備索討荊州。劉備借口說,若將荊州給了東吳,他就沒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將荊州交還。并且立了文書,交魯肅帶回。魯肅回報周瑜,周瑜說:你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了,他明明是推托,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個法子,使諸葛亮逃不出我的計算。你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后將西川讓給他,他把荊州還給東吳。魯肅說:西川路遠地險,很難攻取,都督的計謀非行不可嗎?周瑜笑笑說:你真是個忠厚老實人!
我會去取西川給他?不過借這個名義,路過荊州時向他要錢要糧,乘他不防,殺了劉備,奪回荊州。魯肅受命,又往荊州去了。劉備與孔明商量?酌髡f:你只要看我點頭,便滿口應(yīng)承。魯肅見到劉備,說:我家主公孫將軍決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換回荊州。但軍馬經(jīng)過時,望供應(yīng)一些錢糧。劉備見孔明點頭,連忙說:難得孫將軍的好心!孔明也說:大軍到時,自然會遠迎犒賞。魯肅暗喜,告辭回去。劉備問孔明:他這是什么用意?孔明說:周瑜的死期到了!這樣的計策,連小兒也瞞不過。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進城來,哪里是奪取西川?劉備大驚,問:那該怎么辦?孔明說:主公寬心,我只等周瑜到來,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趙云召來,吩咐說:如此如此,其余的事我自有安排。魯肅回去見周瑜,說劉備、孔明都很高興,準備出城勞軍。周瑜大笑說:看來這次他中了我的計了!這時周瑜的'箭瘡已經(jīng)漸漸平復(fù),便親自帶領(lǐng)水陸兩路大軍五萬人,往荊州進發(fā)。到了夏口,就問:荊州有人來接嗎?劉備派來的人回答說;皇叔已將勞軍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荊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繼續(xù)領(lǐng)兵前進。到了公安,并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隊開到離荊州只有十里遠,江面上還是空蕩蕩的。哨探回報說:荊州城頭上,插著兩面白旗,卻看不到一個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親自帶了三千精兵,直奔荊州。到了城下,依然沒有動靜。就命令軍士叫門,說是東吳周都督親自來了。
話剛說完,忽聽一聲梆子響,城頭上一起豎起刀槍,趙云站出來問:都督究竟為什么到荊州來?周瑜說:我是為劉皇叔攻取西川,你還不知道么?趙云說:孔明軍師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這里守城,你休想進得來!周瑜一看情況不妙,調(diào)轉(zhuǎn)馬頭就跑。哨探迎面趕來報告:關(guān)羽、張飛、黃忠、魏延四位劉備的名將,分四路殺來,也弄不清有多少軍馬,只聽到驚天動地的喊聲,都說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聲,墜下馬來,箭瘡又裂開。左右忙將他救起,送回船去。軍士們傳說:劉備、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聽了大怒,咬牙切齒地說:你以為我取不到西川,我發(fā)誓要將它攻下!當(dāng)即傳令:繼續(xù)西進,攻取西川!軍隊開到巴丘,又有人報告說,上游有劉備的劉封、關(guān)平二將領(lǐng)兵切斷了水路。周瑜氣急敗壞,進退兩難。這時又得到報告:孔明派人送書信來。周瑜拆開一看,信中大意說:聽說足下要取西川,我以為切切不可。西川民強地險,易守難攻。今勞師遠征,轉(zhuǎn)運萬里,欲求成功,雖孫武不能。曹操剛于赤壁失利,片刻不忘報仇;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曹操乘虛而入,江南必化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周瑜看后,氣絕身亡,時年三十六歲。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7
諸葛亮有個先生,叫黃承彥,得病了,諸葛亮去望他,他就對諸葛亮說了:“諸葛亮啊,我的身體常有病。年齡也大了,有件心事要和你談?wù)。?/p>
諸葛亮說:“先生,請說!
黃承彥說:“我家里有個女兒,想將她終身許配于你,你看怎樣?”
諸葛亮這時不敢承諾,又不敢不承諾,為什么?承諾吧。聽說先生的女兒模樣最丑,是個丑姑娘;不承諾吧,先生親口為女兒許親,推辭的話說不出口,只可笑了笑說:“能讓我和師妹見上一面嗎?”黃承彥承諾了,叫諸葛亮第二天來。
黃承彥的女兒叫黃玉梅,她已經(jīng)知道父親把她許配給諸葛亮。也據(jù)說諸葛亮是個多才多謀的人,可黃玉梅是個有教化的人,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她也正要當(dāng)面考考諸葛亮。
第二天,諸葛亮上門了。一進花圃門,就見一只老虎跳出來,沖著他跳上跳下,要吃他。諸葛亮嚇壞了,心里蠻慌,東躲西閃,老虎也東竄西追,追有半個時辰,追得諸葛亮滿頭大汗,不知怎樣是好。本來這是黃玉梅在花圃中裝的一個機關(guān),這個機關(guān)是木頭做的虎頭、鐵做的虎身,銅做的內(nèi)臟,制作蠻精良,活像一只真猛虎。這時,黃玉梅看看諸葛亮夠受用了,機關(guān)“啪噠”一關(guān),老虎不動了。
黃玉梅從假山石后走了出來。把披在老虎身上的皮揭開。諸葛亮一看,本來是裝的機關(guān)。諸葛亮又恨、又惱。恨的什么?你這個黃玉梅,我好心上門來,你倒用老虎來嚇我!惱的什么?我怎么沒有識破它是只假老虎?就問黃玉梅:“為什么要用機關(guān)嚇我?”
黃玉梅微微一笑:“實言相告,我用這個機關(guān)是想探探你是否真心來求婚。要是真心,不要說老虎要吃你,就是咬了你,你都不會逃走,我看你東逃西竄半個多時辰,也未曾逃回去,足見你求婚確是真心,我很欽佩你;二是想試試你的膽子,此后你在疆場上,假如沒得膽子,怎能打敗仇人!”
諸葛亮看著眼前的.黃玉梅,一點也不丑,仍是個才貌雙全的女美人哩!諸葛亮和黃玉梅談了好長時辰、談得同舟共濟。黃玉梅對諸葛亮既愛又敬;諸葛亮呢?對黃玉梅也是既敬又愛。
黃承彥蠻興奮,把諸葛亮叫到眼前,把藏在木箱里的三件寶物交給了他,說:“我看你才干出眾,處世有方,不久要為漢室山河出力報效。這只件寶物你要好好保管使用;一個是兵書,我家家傳,教你在兩軍陣前攻無不克;第二個是八卦衣,我門第代相傳,穿上身,掐指一算,可以知道過去將來;第三件是鵝毛扇,也是上代傳下來的,你把鵝毛扇拿出來搖搖,可以提醒你審慎從事,碰到難事,計上心來!
諸葛亮接過三件寶,感恩不盡。不久,諸葛亮和黃玉梅配完婚。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8
官渡大戰(zhàn)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在荊州住了幾年,劉表一直把他當(dāng)上等賓客來招待。但是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qū)崿F(xiàn),心里總是悶悶不樂。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觸,流下了眼淚。劉表發(fā)現(xiàn)了,就問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劉備說:“沒什么!以前我經(jīng)常打仗,每天不離開馬鞍,大腿上的肉很結(jié)實,F(xiàn)在在這兒過著清閑生活,大腿的肉又長肥了?纯慈兆酉窳魉愕剡^去,人都快老了,還干不了什么大事業(yè),想起來就感到難過!
劉表安慰了他一陣。但是劉備心里總在考慮著長遠的打算。為了這個,他想尋找個好助手。
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很客氣地接待他,問他的來意。
劉備說:“不瞞先生說,我是專誠來向您請教天下大勢的!彼抉R徽聽了,呵呵大笑起來,說:“像我這樣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勢。要談天下大勢,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劉備央求他指點說:“往哪里去找這樣的俊杰呢?”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劉備急著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告訴他: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劉備向同馬徽道了謝,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見他。劉備一看他舉止大方,以為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jīng)過一番談話,才知道這個人名叫徐庶,也是當(dāng)?shù)匾晃幻浚驗槁牭絼湔谡姓埲瞬,特地來投奔他?/p>
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dāng)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從徐庶那里知道了諸葛亮的情況。原來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南)。他少年的時候,父親死了。他叔父諸葛玄跟劉表是朋友,就帶著他到荊州來。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定居下來,搭個茅屋,一面耕地種莊稼,一面讀書。那時,他年紀只有二十七歲,但是學(xué)問淵博,見識豐富,朋友們都很欽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時候的管仲、樂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亂紛紛,當(dāng)?shù)氐膭⒈硪膊皇悄苡萌瞬诺娜,所以他寧愿隱居在隆中,過著他恬淡的生活。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guān)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
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劉備到了那里,撲了個空。
跟劉備一起去的'關(guān)羽、張飛都感到不耐煩。但是劉備卻記住徐庶的話,耐著性子去請,一次見不到,第二次再去;兩次不見,第三次又去請他。
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劉備把關(guān)羽、張飛留在外面,自己跟著諸葛亮進了屋子。趁屋里沒有人的時候,劉備坦率地說:“如今漢室衰落,大權(quán)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面,只是想不出好辦法。所以特地來請先生指點!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戰(zhàn)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fā)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一帶,已經(jīng)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xiàn)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磥,也只能和他聯(lián)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lǐng)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yè)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fù)了!
劉備聽著聽著,不禁打心眼里欽佩眼前這個青年人,說:“先生的話真是開了我的竅。我一定照您的意見干,F(xiàn)在就請您一起下山吧。”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熱情誠懇,也就高高興興跟著劉備到新野去了。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打那以后,劉備把諸葛亮當(dāng)老師對待,諸葛亮也把劉備當(dāng)作自己的主人。兩人越來越親密。
關(guān)羽和張飛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興,背后直嘀咕。他們認為諸葛亮年紀輕輕,未必有多大能耐,怪劉備把他看得太高了。
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魚得到水一樣。以后可不許你們亂發(fā)議論!标P(guān)羽、張飛聽了劉備的話,才沒有話說。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9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后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chǔ)。蜀漢開國后,被封為武鄉(xiāng)侯,對內(nèi)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lián)吳抗魏,為實現(xiàn)光復(fù)大漢的政治理想,數(shù)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為政舉措
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quán)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zé)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wù)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于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dāng)?shù)木壒省?梢哉f他是治理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28]
經(jīng)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nóng)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chǎn)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后,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nóng),實行軍屯耕戰(zhàn)的效果。當(dāng)?shù)厝嗣裆詈昧,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fā)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huán),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yè)”。
經(jīng)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qū)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jù)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睗h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jù)考古調(diào)查統(tǒng)計,全區(qū)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jīng)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xué)習(xí)古代開發(fā)利用水利資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shè)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nóng)田水利設(shè)施至今所產(chǎn)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dāng)年在漢中休上勸農(nóng)時,開拓農(nóng)田、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28]
軍事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后,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shù)發(fā)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xiàn),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lǐng)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歷史評價
漢末三國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quán):“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無以遠過!薄爸T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fù)結(jié)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盵30]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盵31]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yīng)期贊世,配業(yè)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wèi)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diào)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薄傲林敬蠖灰姍C,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32]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quán)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fēng),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習(xí)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甓徐`,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后嗣繼統(tǒng),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諸葛亮典故
蜀主八劍
據(jù)《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采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趙云。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并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60]
蜀漢滅亡后,蜀主八劍一直下落不明。后來諸葛亮佩劍章武劍被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jù)為己有,并改名師古劍。[61]
相關(guān)發(fā)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qū)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xiàn)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xí)慣,據(jù)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fēng)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fēng)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fā)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dān)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dāng)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并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后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62]
在山區(qū)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云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dāng)?shù)氐姆鹚麓蟮钗蓓斁褪欠抡罩T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fā)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xiàn)有許多俚語,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后才發(fā)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0
228年(蜀漢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發(fā)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zhàn)爭。他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jù)箕谷(今陜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jù)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guān)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街亭失守,我軍必敗!辈⒕唧w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dāng)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zhàn)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瘪R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傲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蓖跗皆俅沃G阻:“這樣布兵很危險啊!瘪R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zé)。如果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蓖跗皆俅瘟x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zé),對丞相負責(zé),對后主負責(zé),對蜀國百姓負責(zé)。最后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瘪R謖仍是固執(zhí)己見,將大軍安扎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lǐng)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zhàn),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lǐng)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zhàn)自亂。結(jié)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zhàn)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jié)此戰(zhàn)失利的教訓(xùn),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jié)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yīng)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lǐng),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1
中文名稱:諸葛亮北伐
參戰(zhàn)部隊:蜀漢、曹魏、東吳(只對曹魏發(fā)動了幾次小型戰(zhàn)役,側(cè)面響應(yīng)諸葛亮北伐)
戰(zhàn)爭結(jié)果:蜀國丞相諸葛亮病逝、魏國大將司馬懿開始掌權(quán)
時 間: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秋
地 點:隴西、關(guān)中
人 物:諸葛亮 曹真 司馬懿
第一次北伐
①子午谷之計
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
督前部,領(lǐng)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jù)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鎮(zhèn)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諸葛亮大軍可趁機“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但諸葛亮認為此計不安定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順利,一旦失利將陷于進退維谷之地,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確立了先攻占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zhàn)略。
于是諸葛亮派鎮(zhèn)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率一支軍馬作為疑兵,由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以吸引魏軍。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關(guān)右諸軍,前往抵御趙云。諸葛亮則親率主力趁勢向祁山發(fā)起進攻。
、谑讘(zhàn)告捷
由于魏國事先毫無防備,導(dǎo)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游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
、凼亟滞
正當(dāng)諸葛亮率領(lǐng)蜀軍一路凱歌高唱,將要兵過渭水,軍臨長安之際。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到長安坐鎮(zhèn),派大將軍曹真督軍至郿縣防御趙云,張合率軍五萬前往抵抗諸葛亮,曹魏涼州刺史徐邈也遣參軍與金城太守率軍進攻南安郡。
諸葛亮知道張合乃是魏之名將,此番率軍前來必定來取蜀軍咽喉之地街亭。諸葛亮正欲派將鎮(zhèn)守街亭時,忽聞參軍馬謖請命,要領(lǐng)一軍往蜀軍咽喉要道~街亭把守。諸葛亮起初不準,但無奈馬謖數(shù)次請命和立下軍令狀。
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恐馬謖有失、街亭失守。再三叮囑將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性和鎮(zhèn)守街亭的部署告訴馬謖,并要求馬謖到街亭后立刻描繪街亭的山川地理圖本以及安營扎寨的位置。諸葛亮又派大將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協(xié)助馬謖鎮(zhèn)守街亭。為了以防萬一諸葛亮命令高翔率領(lǐng)一支軍隊屯駐在臨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應(yīng)馬謖。又命魏延率領(lǐng)一軍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應(yīng)馬謖。
不出諸葛亮所料,張合果然率領(lǐng)大軍來取街亭?墒邱R謖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顧副將王平的勸說。執(zhí)意將大軍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當(dāng)?shù)离U要之處下寨。以至于被張合率將包圍在山上。
張合派人,切斷蜀軍水源。蜀軍因為缺水而陷入內(nèi)亂,馬謖棄軍逃亡。張合乘勢進攻,蜀軍大敗,街亭失守。
只有王平領(lǐng)著千人,鳴鼓自守。而張合又疑蜀軍有伏兵,不作追擊。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軍隊,向諸葛亮大軍處撤退。身處列柳城的高翔軍隊又被郭淮攻破。魏延被張合堵在山谷之中,前進不得。高翔與魏延為避免陷入被包圍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軍。同時,趙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街亭失守,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諸葛亮取西縣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漢中。
與攻占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魏國也將防御重點由原來的東吳轉(zhuǎn)移至蜀漢。以至于后來諸葛亮的四次率軍北伐,形勢更加困難。
④揮淚斬馬謖
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xùn)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zé)帥,臣職是當(dāng)。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膘妒且粤翞橛覍④,行丞相事,所總統(tǒng)如前。
回到漢中,諸葛亮把臨陣逃脫、棄士兵于不顧的馬謖收獄。
諸葛亮雖感可惜,但為嚴肅法度,便斬殺了馬謖、張休及李盛,還奪取了黃襲等人之兵權(quán);陳壽(三國志的作者)之父是馬謖的參軍,因不勸導(dǎo)馬謖被處以髡刑;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為馬謖求情,被調(diào)回成都。
王平卻因有作進諫而被提拔。諸葛亮自己仍上書自貶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評,劉禪接納,但仍命諸葛亮以右將軍行丞相事。
趙云亦貶為鎮(zhèn)軍將軍,但被諸葛亮大嘉贊賞他守衛(wèi)之功。后來,有人曾勸諸葛亮再北伐,但諸葛亮認為要更訓(xùn)練士卒,令他們忘了失敗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張合在蜀軍撤出后,快速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認為蜀軍今番進攻祁山失敗,斜谷道又被趙云燒毀和大水沖蝕,下次該會以陳倉作目標,便派將軍郝昭、王生等與千余人屯兵陳倉。
第二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lǐng)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lǐng)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guān)中兵力空虛。
于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于是諸葛亮出兵散關(guān),包圍陳倉。不過郝昭已筑陳倉城防備。
諸葛亮曾派郝昭同鄉(xiāng)靳詳于城外數(shù)次游說郝昭投降,但郝昭堅決拒絕了。諸葛亮便揮軍進攻陳倉城。蜀軍沒有以大軍進攻,而是先用云梯、沖車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當(dāng)云梯燃燒時,梯上的人便被燒傷,又以繩綁著石磨,掉下城墻,壓毀沖車。諸葛亮便轉(zhuǎn)用井闌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用土填平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于是建起內(nèi)墻,令井闌失效。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nèi)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經(jīng)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zhàn)二十余日未有勝負。曹真派費耀等率軍來救,魏明帝也召張合前往迎擊諸葛亮。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北伐
229年春天,諸葛亮遣陳式(一說陳戒)進攻武都、陰平。
曹魏大將郭淮領(lǐng)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扎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占領(lǐng)二郡。
諸葛亮安撫了當(dāng)?shù)氐呢等恕⑶既,然后留兵?jù)守,自己率軍回漢中。因成功奪取二郡,劉禪再次恢復(fù)諸葛亮為丞相。至冬天,諸葛亮徙府營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漢、樂二城,加強漢中防守。
曹魏反擊
230年七月,曹魏想反客為主,大司馬曹真上表伐蜀議案,但司空陳群認為斜谷太險阻,難以進退,于是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fā);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張合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諸葛亮知道魏軍來攻后,立即加強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人,表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防衛(wèi)后方。
曹軍的前鋒夏侯霸先大軍一步,進至興勢,在曲折的谷中下營。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軍攻擊,夏侯霸在鹿角間戰(zhàn)斗,最后援軍到達,夏侯霸才得以解圍。因蜀地艱險,期間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華歆、楊阜、王肅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三路大軍受詔撤退。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吳壹攻破費瑤(通假字,同費曜),最終取得了防守反擊的勝利 。
第四次北伐
①再戰(zhàn)祁山
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yīng)蜀軍。因曹魏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tǒng)帥屯于長安,領(lǐng)張合、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張合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
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繼續(xù)領(lǐng)軍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戰(zhàn)司馬懿。其后諸葛亮在上邽打敗了魏將郭淮、費曜,并收割了魏軍的麥糧,與司馬懿軍在上邽之東遇上,司馬懿深知蜀軍勞師遠襲,糧食補給困難,因而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便回軍鹵城。
司馬懿進軍鹵城,但卻登山掘營,與蜀軍對峙,不與交戰(zhàn)。張合認為蜀軍從遠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zhàn)速決。所以應(yīng)該以大軍屯于此處,然后分為奇兵,包抄蜀軍,截斷其后路。但司馬懿不采納。
司馬懿派張合攻南圍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蜀軍。自己則率眾迎擊諸葛亮。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lǐng)兵作戰(zhàn),大敗魏軍。
光斬獲魏軍低級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多人,獲得戰(zhàn)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多。
從此司馬懿再不敢輕易出戰(zhàn)。魏軍將領(lǐng)數(shù)次請戰(zhàn),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②伏擊木門道
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yīng)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圣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司馬懿命令張合追擊蜀軍,張合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合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蜀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合領(lǐng)兵追擊,張合無奈前往追擊。最后于木門道,被埋伏于高處的蜀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圪H黜李嚴
第四次北伐之前,諸葛亮派李嚴督糧草時,怕出問題,于是給他三種選擇,叫他便宜行事:“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
后來,李嚴怕糧運不濟,就派馬忠、成藩傳喻旨要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回來后,反而問他:“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另一方面李嚴又向劉禪上表:“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zhàn)” ,欺騙劉禪說這是策略,又想推卸責(zé)任給岑述。
諸葛亮經(jīng)過調(diào)查,將李嚴的手書先后比對,發(fā)現(xiàn)前后不符,李嚴亦無話可說,被貶為庶人。
第五次北伐
、贀]師渭水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jīng)過三年勸農(nóng)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quán)能同時攻魏。
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營寨。司馬懿則率領(lǐng)魏軍背水筑營,想再次以持久戰(zhàn)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dǎo)致功敗垂成,于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chǎn)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
而孫權(quán)也響應(yīng)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
一次,諸葛亮派虎步監(jiān)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lián)系。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jié)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zhàn),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后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
魏軍將領(lǐng)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zhàn),為了搪塞將領(lǐng)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zhàn)。曹睿便派衛(wèi)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jié)制司馬懿。
諸葛亮明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只是做樣而已。而司馬懿卻從諸葛亮派出的下戰(zhàn)使者口中探得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食少事繁多,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②星落秋風(fēng)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
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不能統(tǒng)軍,于是親自率軍襲擊蜀軍后方,斬五百余人,獲牲口千余頭,降者六百余人。
諸葛亮病重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并詢問此后國家大計。
諸葛亮也對各將領(lǐng)交代后事,要楊儀和費祎統(tǒng)領(lǐng)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zé)斷后。
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fā)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并率領(lǐng)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shù)里,司馬懿數(shù)次問左右將領(lǐng):“吾頭尚在否”?眾將俱回:“尚在”。
司馬懿不敢再追趕。于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后,才訃告發(fā)喪,而此事后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fā)喪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逼浜,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嘆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12
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無后顧之憂,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的方針,對南蠻首領(lǐng)孟獲實行捉住就放的辦法。果然,孟獲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六次交戰(zhàn)六次被擒。諸葛亮又放了他一次。孟獲回去后向烏戈國王求援,領(lǐng)了三萬藤甲兵來桃花渡口與諸葛亮對陣。諸葛亮派大將魏延迎戰(zhàn),誰知藤甲兵厲害非常,刀箭不入,蜀軍難以抵擋,只得敗走。藤甲兵也不追趕,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了油,故而浮于水面,烏戈兵都輕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諸葛亮報告此情,左右勸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說:“我好不容易到此,豈能輕易退兵!
于是,諸葛亮親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到一山,望見一條形如盤蛇的山谷,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沒有樹木雜草,中間是一條大道,便問土人:“這是什么地方?”
土人說:“這是盤蛇谷。”
諸葛亮大喜道:“這是上天給我成功的機會。”打道回寨,命令馬岱準備黑油柜車、竹竿等物置放盤蛇谷兩頭,命令趙云準備應(yīng)用之物在路口守衛(wèi),命令魏延與藤甲兵交戰(zhàn),在半個月內(nèi)要連輸15 仗,丟棄七個營寨,引誘藤申兵進入盤蛇谷。各將紛紛領(lǐng)命而去。
卻說孟獲見了烏戈國王兀突骨說:“恭賀貴軍旗開得勝,蜀軍怎是你們藤甲兵的對手?不過,諸葛亮慣會運用埋伏火攻之計。今后交戰(zhàn),只要見山谷中有樹木草棄之處,切切不可進去!
兀突骨說:“您說得有道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們要防止諸葛亮放火進攻。”
不日,魏延與兀突骨交戰(zhàn),每戰(zhàn)必敗,半月連敗15次,連丟七個營寨。藤甲兵大進追殺。兀突骨但見林木茂盛處便不叫前進,派人遠望,果見樹蔭之中隱隱有軍旗飄揚,對孟獲笑道:“果然諸葛亮想在樹林處埋伏火攻,我不上當(dāng),他必敗無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來挑戰(zhàn),兀突骨打敗魏延。魏延過盤蛇谷而逃,兀突骨率兵追殺,見谷中并無樹木。忽見谷口有黑油柜車,蠻兵說:“這是他們的糧車!必M还谴笙,放心進谷,忽報谷口“糧車”火起,又被大批干柴攔斷。兀突骨心慌,正要奪路,只見山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火藥爆炸,三萬藤甲兵左沖右突,全被燒死,臭不可聞,作為兀突骨后援的孟獲終于又被諸葛亮活捉,至此,他只能口服心服,歸順蜀國了。
戰(zhàn)后,諸葛亮?xí)T將說:“我料定敵人一定要預(yù)防我在樹林處伏兵火攻,我故意布置軍旗,讓他相信。我要魏延連輸十五次,讓他知道我軍敵不過他,使他驕傲輕敵,放心朝光禿禿的盤蛇谷追來,讓我用火藥、黑油等引火物來火攻。我早就聽說:‘利于水的東西一定怕火!偌资怯徒,見火必著..”
將官們?nèi)堪莘诘,贊道:“丞相知已知彼,神機妙算,鬼神莫測!”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08-08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經(jīng)典11-18
有關(guān)諸葛亮的歷史典故09-24
關(guān)于諸葛亮的歷史典故09-20
(優(yōu)選)諸葛亮的歷史典故10-11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7篇10-09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6篇07-05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6篇)08-06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7篇)09-22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合集6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