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small id="aebxz"><menu id="aebxz"></menu></small>
    1. 山行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10 10:15:13 設計 我要投稿

      山行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山行教學設計15篇

      山行教學設計1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jié)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凄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瑯瑯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凄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yǎng)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五、[設計思路]

       。保o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玻探o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ǎ玻┮笞灾髻|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chuàng)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jié)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yōu)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么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么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后,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么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么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云,多美。《拍,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贊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吹綕M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jīng)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谝龑W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蹖W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5、(在反誦讀之后)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于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zhàn)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chuàng)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xiàn)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山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指導書寫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叫——贈劉景文。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山行。

        2、簡介作者,并讓學生回顧杜牧寫過的古詩。

        3、指導書寫:于、楓。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3、齊讀全詩。

        三、聽看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看視頻情境動畫配詩歌朗誦,邊聽邊看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說看到了什么。

       。ㄏ鄼C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jù)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提出問題。

       、趥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重點體會“斜”“生出”,理解詩意。

       、劢處熞x: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偎伎迹篴、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師生齊讀。

       、趯W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理解詩意。

       、鄱喾N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④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板書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ㄖ该x)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痹趯嶋H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jù)“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昂迷姴粎挵倩刈x”。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巧妙的采用繪畫方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后的注釋,體會理解詩的大體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于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動手繪畫,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在白云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后有人經(jīng)過這里里,看到了滿山的經(jīng)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涂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朗讀對于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等,反復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設計3

        一、學習目標

        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三、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四、教學時間

        2課時,本課是第二課時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xù)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日標

        三、“扶放”結合學習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shù)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 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五、指導誦讀詩句。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2)讀出節(jié)奏感。 分辨重音區(qū)別語調劃分節(jié)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六、總結方法,布置作業(yè)。

        《山 行》說課稿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罢莆辗椒ā,“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

        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xù)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123下一頁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shù)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jié)奏感。 分辨重音區(qū)別語調劃分節(jié)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yè)。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jié),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jié)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詩的境界。看著這樣的景致,學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云生處”(體會與“白云深處”的不同之處!鞍自粕帯备袆痈校。⿴椭鷮W生理解。

        三、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shù)攸c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講故事,讓學生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受詩人作詩時的情景。

        (二)介紹《山行》詩人。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一)配樂范讀古詩,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二)學生自由讀詩。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fā)現(xiàn)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僦该麑W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jù)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劢處熞x: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苓呉髡b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 根據(jù)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xiàn)。]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jù)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 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 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 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 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 配樂齊讀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四)看楓葉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想像,練習說話。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你們很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假如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我會忍不住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句——

        三、作業(yè)

        1、背誦《山行》,并能說說意思。

        2、默寫古詩。

      山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4.學習寫詩,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此環(huán)節(jié)檢查上節(jié)課所學古詩背誦情況。

        2.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讀 、悟、想、品 、誦”

        讀----詩文 思—詩意 想---畫面 誦-- --全詩

        表揚大家學習古詩的熱情,今天在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資料準備:(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yōu)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chuàng)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杜不準的地方。

        (2)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找資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匯報,交流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準備指導:坐是“因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學生根據(jù)詞義大致說說詩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節(jié),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jié)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jié),楓葉紅的季節(jié)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jié)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樣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想像畫面。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么?說什么呢?讓咱們一起走近詩人共同欣賞。(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賞意境 。

        1.觀看錄像《山行》

        2.啟發(fā)學生說出感覺最美的景色。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發(fā)心中的情感。

       。1)唱贊歌來表達?梢怨膭钣檬煜さ那{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2)誦讀詩文表演。

       。3)照一張相。

        (4)畫一幅畫。

        (5)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五、誦讀(或吟唱)。

        1.指導誦讀(看誰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讀出節(jié)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最好,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范讀、指名讀。先請學生范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試背。

        六、延伸。

        1.創(chuàng)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想做小杜牧嗎?學習作者寫景的方法寫一下深秋的校園報答一下你對校園的熱愛。

        2.背出描寫四季景色的其他詩人寫的詩句。

        《泊船瓜洲》、《望廬山瀑布》、《絕句》、《春曉》等。

        3.課下讀杜牧詩集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多積累,多背誦。大膽嘗試寫作,早日出杰作。成為小小詩人。

        板書: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靶薄痹谶@里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xiàn)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jù)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僦该麑W生交流研讀情況:什么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云生處。]

       、趥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劢處熞x: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于”的意思,先讓學生說,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jù)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谝龑W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蹖W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芫氉x,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后記:

        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扎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說說,進而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據(jù)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于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jié)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說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什么?有效嗎?這個環(huán)節(jié)能達到本節(jié)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于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于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為語文本身是個包羅萬象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么,再考慮怎么教,這才是扎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后,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山行教學設計7

        教材簡解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jié)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目標預設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以分步解讀,入境悟情等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fā)現(xiàn)欣賞自然之美,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基于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定為

        1、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

        2、激發(fā)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媒體選擇和應用

        1、網(wǎng)上有關圖片的下載;

        2、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古詩下載;

        3、古箏曲《漁舟唱晚》。

        設計理念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觀事物和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意境就沒有了詩:“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誦秋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將一幅絢麗的秋景圖展現(xiàn)于我們面前。教學中我把握情與景的統(tǒng)一,引導學生走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情境導入,初體詩境。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初體詩境

        1、談談秋天的印象。

        2、出示圖畫或課件,配樂朗誦《山行》。

        3、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感知秋天,進而引入古詩,通過圖片直觀感受,引發(fā)學生了解全詩的興趣。】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1)運用不同手段理解“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理解;

        “斜”教師用“簡筆畫”演示;

        “寒山”讓學生查閱工具書或教師講解。(從該詞當中了解古詩所寫的季節(jié))

        (2)出示句式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教師引導學生講句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講句意。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理解“遠上”、“斜”、“寒山”相應詞語,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凝練與本詩意境。】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或課件,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機突出“生處”這個詞義的難點。

       。2)試著讓學生自己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自學三、四句。

       。1)根據(jù)學法指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深入學生,了解反饋。

       。2)匯報交流,教師對重點處點撥。

        4、引導學生領會全詩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突出“詞義句意理解”的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力求改變“講詞語——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導學生把景物說具體。

        2、面對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聲朗讀這首詩。

       。2)畫一幅畫。

        【設計意圖:愛動、富于想象、形象性強是兒童的共同特性。教學時對于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指導學生根據(jù)詩意作想象性繪畫(非技術性)。教學中應讓學生盡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繪出來。詩中之“畫”形象化、直觀化了,不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3)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

        【設計意圖:能在課堂上完成的想法讓學生當堂即做,如朗誦詩,不能當堂完成的可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yè)的權利】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1、學生誦讀,怎樣才能讀得美?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讀出節(jié)奏美)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范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古詩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適宜誦讀。采用不同形式的讀,既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又可使學生情感升華至對美好景物的熱愛!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1、出示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

        2、學生自由誦讀。

        【設計意圖:這幾首詩都與秋天有關,學生通過自讀,領悟古代詩人筆下秋天的千姿百態(tài)之美!

      山行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fā)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yōu)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fā)揮想像,練習說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說一句說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贊美楓葉的)。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著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自己選擇想說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云繚繞,飄著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贊嘆;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說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lián)系?

        3、既然我們已經(jīng)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匯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著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云生處)指導朗讀:白云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說: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說紅于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jīng)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xiàn)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后指導背誦。

        六、作業(yè)。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后配上這首古詩,并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山行教學設計9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jù)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jù)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jié)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苓呉髡b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俑鶕(jù)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xiàn)。]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jù)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谝龑W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蹖W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荻喾N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夼錁俘R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yè):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涂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里。

        板書:

        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云(生處)人家

      山行教學設計10

        [教材簡介]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從題目中的“行”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敘事中寫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著是一條行為主線,圍繞“行”我們可以思考、探究這些問題:誰“行”?什么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么?心情怎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愛”看出詩人的“喜秋”之情,這是一條情感主線,可以看作是“詩眼”,圍繞“愛”著力引導學生體會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標預設]

        1、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字詞和詩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的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3、讀寫互動,展開想象,分組分句描寫秋天美景,豐滿文本。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愛”為詩眼,引導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詩境之美和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2、教學難點: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句描寫,豐滿文本。

        [設計理念]

        嘗試構建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fā)展板塊的三段式古詩課堂教學新模式。

        [設計思路]

        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發(fā)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本。

        [教學過程]

        一、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

        1、直入、讀背:課前要求同學們預習了古詩《山行》,詩很短,只有4句28個字,能讀通嗎?能背了嗎?

       。ㄉx,正音“斜”;生背,激勵。)

        2、解題、質疑:

        我們先來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圍繞“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誰“行”?什么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么?)

        3、自讀、理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詩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對話、理解:

        (1)誰“行“?(杜牧。我們不僅要關注詩句,還要關注詩人。簡介杜牧:唐朝詩最出名,唐朝有兩個姓“杜”的詩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詩寫得可好了。)

       。2)什么時候“行”?怎樣“行”?(“霜葉”,深秋季節(jié)的一天;“晚”傍晚時分;“停車”,是坐車而行?梢姡拍潦窃谏钋锏囊惶,從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車在山中行走,行走時間長了,應該挺累的。)

       。3)“行”中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楓林)

        寒山:怎樣的山才稱為“寒山”呢?(深秋季節(jié),天氣冷了,滿山的草兒枯黃了,枯葉落了,陣陣冷風吹過,讓人感覺到寒意,所以稱為“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是怎樣的石頭小路呢?(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向山的`遠處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煙霧,像白云。)白云在哪兒?白云處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飄浮的遠處,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為。杜牧停車是因為什么呢?(喜愛傍晚時分的楓樹林子。)

        5、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能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設計理念:古詩教學不應是零起點,古詩簡短,學生有了預習的基礎,教學導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讀、背誦。然后圍繞“行”字,引導學生質疑,自學嘗試理解后,重點以問題導引方式引發(fā)學生交流、對話,教師適當追問、指點,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

        1、過渡:秋天,樹葉凋零,綠草枯黃,寒風習習,讓人心里不舒服,還會有點傷感,這就叫“悲秋”。而杜牧見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你能從詩句中找到表達心情的詞嗎?

        2、詩眼:“愛”字就表達了詩人喜愛秋天景色、熱愛秋天、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梢姡拍潦恰跋睬铩钡,而不“悲秋”。

        3、感受:從詩句中你能讀出杜牧愛秋天的什么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自主對話,靈動生成,體會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愛楓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紅艷艷的,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楓樹火紅火紅,像燃燒的火焰跳動著;楓林連成一片,滿眼紅彤彤的,紅得壯觀。

        愛寒山:漫山草木雖然都枯黃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黃,象是鋪了一地金子。

        愛石徑: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遠方延伸,給詩人指引方向,給詩人帶來希望。

        愛白云:極目遠眺,遠處白云升騰飄浮,住房若隱若現(xiàn),詩人恍若身處仙境,詩人會如聞雞鳴,如見炊煙。

        4、朗讀: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秋色美景圖,我們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讓我們讀出秋色的美麗、詩人的喜秋。

        [設計理念:體會詩意、感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靈魂所在,是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所在。教學中,抓情感詩眼“愛”,體會到了秋天景色的美麗,感受到詩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神韻,使古詩教學充滿魅力。]

        三、發(fā)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本。

        1、過渡:杜牧筆下的秋色是美麗的,我們也用自己的筆來描繪出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現(xiàn)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寫看到的山是怎樣的?山路是怎樣的?第二句寫白云是怎樣的?人家會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點,寫傍晚時分的楓林怎樣紅。老師給個句式:傍晚時分,夕陽映照,一片片楓葉 ,一棵棵楓樹 ,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樹林子 。

        3、寫話:第一組同學寫第一句的寒山、石徑,第二組的同學寫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組的同學寫第三四句的楓林,第四組同學任意寫一個景色。要寫出景色的美麗,寫出你的喜愛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生:我坐在馬車上,看到連綿起伏的高山上草兒一片金黃,象鋪上了一層金子。一陣風吹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一直伸向遠方,帶著我一路向前。

        生:我極目遠望,遠處白云飄動,隱隱約約看到幾座房子,我仿佛聽到了小狗的叫聲,看到小孩游戲的身影,這真是人間仙

        境。

        生:車行了好久,已經(jīng)到了傍晚時分,我連聲喊:“停,停,快停車!”只見在夕陽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楓葉被秋霜染紅了,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艷;那一棵棵楓樹火紅火紅的,整個兒象是燃燒起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林連成一體,紅得那樣壯觀,紅得那樣可愛,紅得那樣熱烈。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美麗的楓林,愛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結:把這三段話聯(lián)起就是一篇好作文,這就叫改寫古詩。課后作業(yè)就是改寫古詩《山行》。

        [設計理念: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堅持“讀寫互動”的理念,把“寫”擠進課堂,讓學生分組、分句改寫詩句,交流后再作為作業(yè)來完成。這樣的寫話實在、可操作,既訓練了寫話,又豐滿了文本。]

      山行教學設計1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溢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同學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同學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經(jīng)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同學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同學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同學如何學習,既培養(yǎng)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shù)學目標必需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同學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同學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同學有發(fā)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同學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xù)學習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同學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同學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同學終究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同學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同學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

        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同學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同學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同學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同學,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同學“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同學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同學看教學掛圖,啟發(fā)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同學試著自身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同學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同學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shù)同學能自身學懂。

        這樣,讓同學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和時糾正。

        4.讓同學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同學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同學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同學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協(xié)助同學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同學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同學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同學發(fā)明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同學—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學“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同學:

        1.同學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干讀得美呢?)

        2.同學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jié)奏感。

        分辨重音區(qū)別語調劃分節(jié)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安排作業(yè)。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揮同學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 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學設計12

        預習展示:

        1.了解作者相關情況

        2.積累字詞

        3.能提出1—2個問題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3.培養(yǎng)用比較的思維方法進行閱讀的習慣

        評價任務:

        1.朗讀詩歌,劃分節(jié)奏。

        2.給詩歌擬恰當?shù)臉祟}。

        3.了解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4.比較《山行》《漁家傲》《蘇幕遮》三首詩詞的情調有何不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按罄疃拧崩畎缀投鸥。

        2.讀準字音

        石徑斜()()霜葉()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獨倚()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劃分節(jié)奏。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解釋題目,理解詞語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

        “坐”因為。

        3、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4、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山林秋景圖。

        三、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作者說“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白云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qū)別?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吧帯焙汀吧钐帯倍冀o人有點朦朧飄渺,產(chǎn)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動人的。但“生處”為云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涌、白云飄忽的動態(tài)感。應當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紅于”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四、賞析詩歌,體會詩情。

        1、前兩句寫景和后兩句寫景有何區(qū)別?

        前兩句寫的是遠景,詩人只是在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內容。后兩句寫遠景,寫出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2、“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賹Ρ、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蕭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fā),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lián)系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jīng)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里最為鮮艷的花朵還要鮮艷。

       、谇楦歇毺,一反歷來悲秋之調。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lián)想是“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fā)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異于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③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jīng)霜喻理、象征為經(jīng)受挫折、磨難,然而“經(jīng)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3、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本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描述畫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象,該會用怎樣的語言描述呢?

        學生自由發(fā)揮。(略)

        五、學習《漁家傲》《蘇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于世。曾守衛(wèi)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讀詩歌,體會詞意。

        要求把握字音、節(jié)奏、語速、情感。

        3、兩首詞描寫的景色一樣嗎?

        《漁家傲》描寫了邊塞秋景圖,刻畫出邊塞風景的“異”:異寒、異聲、異勢。

        《蘇幕遮》描繪了絢麗高遠深秋圖,通過色彩和視覺的變化,營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兩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漁家傲》抒發(fā)了守邊將士建功立業(yè)之志和思鄉(xiāng)之情。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以看出。

        《蘇幕遮》抒發(fā)了作者濃重的思鄉(xiāng)和思念親人之情。從“黯鄉(xiāng)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可以看出。

        六、比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發(fā)的感思,三首詩詞表現(xiàn)的情調各不相同,區(qū)別在哪里?

        《山行》的情調:熱愛、贊美大自然。

        《漁家傲》的情調:悲壯。

        《蘇幕遮》的情調:悲涼。

        2、這些差別,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處”、“坐愛”、“紅于”。

        《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

        《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寒煙翠”、“相思淚”等。

        3、三首詩詞景物描寫各具特點,主題的表達也不一樣,談談你的認識。

        《山行》:由遠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漁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蘇幕遮》:描繪色彩,借景抒情。

        七、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石徑斜()()霜葉()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獨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個錯別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陽燕去無留意。()

        ②四面邊生連角起。()

        ③山應斜陽天接水。()

       、芊疾轃o晴,更在斜陽外。()

        3、解釋加點的詞的意思。

        ①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寐:

       、邝鲟l(xiāng)魂。

        黯:

       、勖髟聵歉咝莳氁小

        休:

        4、三首詩詞分別描繪了什么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八、作業(yè)設計

        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書寫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學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緊扣學習目標展開教學,目標教學貫穿課堂始終。注重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分析,對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進行賞析。學生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整體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繪的圖景和表達的感情。教學時對《漁家傲》和《蘇幕遮》的講解不必過細,主要是進行比較閱讀,不可耽誤太多時間。訓練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景物進行擬標題訓練,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勵學生有自己的主見。

      山行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薄⒗斫庠姷囊馑,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场⒛苡懈星榈乩首x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础⑺娜诵〗M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小組匯報交流,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七h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jié),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刃保涸谶@首詩中應讀 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砂自粕幣c白云深處的區(qū)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首阂驗。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怂~:經(jīng)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qū)別。

       。、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jù)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①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②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③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芤驗橥\嚿蹙,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xiàn)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業(yè)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山行教學設計14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杜牧的小學語文《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卡片。

        1、師:昨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去搜集了關于詩人杜牧的資料,并且動手做了一張資料卡片,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學生交流資料卡片后,師小結:現(xiàn)在除了教科書,還有其他許多途徑能幫助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在做資料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也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

        1、師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寫的一首很有名的寫景古詩小學語文《山行》。

       。ǔ鍪菊n題,齊讀課題)

        2、誰想來讀一讀這首詩?

        3、學生自由朗讀后指名個別朗讀。

        正音:斜(xiá)

        師講解關于古音的知識:我們知道,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瑯瑯上口。所以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學生齊讀這句詩,再齊讀整首詩。

        三、理解詩意

        1、師:之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不少古詩,同學們能借助課文的注釋及查找的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現(xiàn)在我們就用掌握的這種本領學習這首詩,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同學是不是能幫助你解決?可以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

       。ɑ趯W生已經(jīng)掌握一些學懂詩句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學習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長補短,在合作中享受快樂,獲得提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A、理解“坐”的意思。(因為)

        B、引導學生質疑,“白云生處”的“生”和“深”進行比較。

        課件播放白云升騰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齊讀這句詩。

        C、“停車坐愛楓林晚”

        師問:對這個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說說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用課件出示愛晚亭圖片,邊講解:老師也搜集到了關于“晚”字的另一種解釋。話說湖南長沙又個名勝叫岳麓山,山上有個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見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楓林就像火燒一樣讓人陶醉。毛主席看到這種景象,想起杜牧的這兩句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就給這座亭子取名為“愛晚亭”。從這個意義上講,“晚”字可以理解為深秋的意思。不過在古詩詞鑒賞中,關于這個晚字的解釋,至今學者專家還存在著分歧,還有人認為是時間長的.意思呢!同學們在課外可以繼續(xù)調查研究,做一個小小的研究者。

        齊讀這兩句詩。

        4、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ㄩ喿x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tǒng)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它讓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學生自由朗讀,想象描述。

        3、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小學語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意境優(yōu)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五、體會情感

        1、師: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么有生氣,那么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的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小學語文《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營造出那種臺階似的情緒場,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六、拓展閱讀。

        師:剛才我們借助工具書及查閱的資料理解詩的意思,然后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望洞庭》和《江畔獨

        步尋花》,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使學到的方法得以遷移運用。對于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1、匯報學習成果。

        2、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小學語文《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并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

        體會情感

        七、課外鏈接

        1、推薦杜牧詩文閱讀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過華清池絕句》

        《登樂游原》

        《長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與秋天有關的詩文。

      山行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會寫“寒,徑,斜”這三個生字,并理解它們在古詩中的含義。

        2、能讀出詩句的節(jié)奏和語調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山行》。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jié)。

        4、感受作者的心情,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逐步產(chǎn)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借助插圖,展開想象,說出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1、能通過詩歌傳遞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詩句中的意思。明白詩人流連忘返舍不得離去,并從中悟出“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3、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用“紅于”而不用“紅如”,體會詩人贊美秋天楓樹能經(jīng)得起嚴寒考驗。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解讀詩題。

        1、同學們喜歡秋天嗎?秋天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咱們來欣賞這幾幅有關秋天的美景圖吧。

        2、原來秋天有這么多美麗的景色,在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

        3、(屏幕畫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學生帶入如夢如詩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山行》,從詩中去領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書:山行)

        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帶著學習目標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4、釋題:在山上行走。

        5、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初讀正音,自學知意。

        1、同學們,根據(jù)上節(jié)課的生字學習,你能正確、流利的讀一讀嗎?請自由練習。ㄉ杂删氉x)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2、聽出了你的喜愛,而且“寒”“徑”“斜”讀得很準確。

        我們也能像她那樣正確地讀一讀嗎?(生齊讀)

        古詩詞最講韻律,對仗,節(jié)奏,你們能讀出詩的韻味嗎?該怎樣劃分節(jié)奏?讀出節(jié)奏。

        三、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ㄒ唬┳x著這優(yōu)美的詩歌,我們仿佛和詩人一起走進了幽深寧靜的山林,一處處深秋時節(jié)的美景紛紛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行進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節(jié),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1、這樣的景色美嗎?美在哪里呢?

        從“寒山”這個詞語也可以感受到這兒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板書:寒)

        深秋時節(jié)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單一的綠色,而是變成了紅一塊,黃一塊,綠一塊,這些五顏六色的色彩讓人感覺到很美。

        2、石徑美不美,美在哪?

        “徑”是什么意思?(板書:徑)

        3、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路?這條小路怎么樣?

        (這是一條用石頭鋪成的小路,這條小路是彎彎曲曲的。)

        4、從哪個字可以看出這條小路是彎彎曲曲的?

        從“斜”字可以看出來。(板書:斜)

        5、你真棒,“斜”是彎彎曲曲、崎嶇不平的意思!靶薄弊峙c“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6、“遠”字寫出了什么?

        “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

        7、順著山路向上望去,這條彎彎曲曲綿長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兒去呢?

        山上。

        8、這句詩中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覺到非常美?

        9、這句詩中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覺到美嗎?

        白云生處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產(chǎn)

        “白云生處”的就是指(白云從這個地方產(chǎn)生出來)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樣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朧朧的;像輕紗一樣,很薄很薄。

        12、同學們回答得真好,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而且在這白云生處還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嗎?

        不清楚

        所以是——隱隱約約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坝腥思摇比诌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現(xiàn)在有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jié)的山頭。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17、大家欣賞著如此動人的景色,你會怎么來讀這句詩呢?

       。ㄗx出喜愛與贊美)男女生比賽讀一讀吧。

       。ǘ┳灾魈骄浚献鲗W習

        咱們剛才是怎樣理解詩意的?

        對,先讀,再結合注釋,然后通過詞語的分析,最后串聯(lián)詩意的。

        請你們使用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接下來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課件上的任務。

        生交流匯報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

        同學們你們可一定要注意,這個坐跟現(xiàn)在的坐可不一樣哦,現(xiàn)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們古詩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

        孩子們,這句詩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種意思:

        (1)它點明了時間,后兩句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舍不得離去,正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這才是詩人觀賞這美麗楓林發(fā)出的內心的感嘆,而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ㄎ澹└星槔首x,學會背誦。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后再次練習讀古詩,體會情感。小組比賽讀一讀?凑l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

        五、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請你代入詩人此時的心情再高聲吟誦一下吧(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讀出輕重緩急,前面舒緩一些,后面要讀出喜愛之情。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劃分節(jié)奏、讀出節(jié)奏感。

        4、配樂朗誦,讀出感情。

        六、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yōu)美詞語、句子、片段或詩。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山行教學設計12-23

      《山行》教學設計04-28

      山行教學設計(15篇)01-10

      《山行》教學設計15篇04-28

      《山行》課后教學反思07-01

      山行的詩意04-22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3-09

      教學設計《在山的那邊》06-01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