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評課稿
《三顧茅廬》評課稿1
一、優(yōu)點:善于開發(fā)、拓寬語文課程資源。
許老師的《三顧茅廬》在文本的拓展上也處理得很有新意。在學完課文之后,教師巧妙地插入了《出師表》片段,既豐富了文本,又引導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當時的心情,從而更深地感受到劉備的誠意。這個課例給我們一個啟示:語文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作為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其次要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不斷更新、拓寬,不斷開發(fā)、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將是取之不盡、豐富多彩的。
二、建議。
1、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度櫭⿵]》對教材的整體把握是不錯的:以體會劉備的誠意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談感受;引入《出師表》片段,讓學生走進諸葛亮的內心世界,深刻感受劉備的誠心;最后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劉備對話,產生了生成性語言。整個的.教學設計很有層次。但教師在有些環(huán)節(jié)仍表現為牽著學生鼻子走,這主要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教師在教學“二顧茅廬”、“三顧茅廬”時都用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出劉備的誠意?這個問題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學生的感受,限制學生只能從“體會誠意”這個角度去解讀文本。而事實上,學生閱讀課文后,會有多種不同的感受,或喜歡張飛的率真可愛,或討厭劉備的工于心計與虛偽,或感動于劉備的誠意。教師最好先讓學生接觸文本,自主體驗、感悟,給他們暢談感受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引導與點撥,拔高他們的閱讀體驗。
2、營造大氣的、富有時代氣息的。 《三顧茅廬》最后讓學生談談對這個成語的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特別欣賞。但可惜僅僅停留在“誠”這個表層上,如有個學生說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而事實上“三顧茅廬”這個成語還有更深的含義,那就是對人才的重視,尤其在對人學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現代社會,這個成語更有其現實意義。如果教師再追問一句“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為了什么呢,難道只是為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有什么啟發(fā)呢?”也許能引導學生領悟到這個成語更深的意蘊,從而使整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更大氣,更富有時代氣息。
《三顧茅廬》評課稿2
聽了張老師課,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巧妙合理。從全班開始誦讀名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到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教學板塊清晰,接著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研討“三顧茅廬”的意思,讓學生通過品讀劉備與張飛等人的對話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最后進行適度的拓展,整個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張弛有度。
二、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張老師緊扣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中心組織教學,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特點。通過劉備和張飛語言的對比,師生幾次品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通過學生自讀課文,加深學生對劉備尊重人才的感受。
三、尊重主體,課堂教學扎實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自主的',與老師的關系是平等的,在課堂上時時展示著張老師的信任與鼓勵,如讀張飛說的話時,老師說:“讀得真好,如果聲音再大點就更好了,老師相信你會讀好的!庇羞@樣的信任鼓勵孩子能不讀好嗎?
建議:張老師的課堂上感覺學生讀得太少,語文課以讀為主,如果以讀代講,安排不同形式的讀,而且讀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讀中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課文語言,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否會更好。以上是本人愚見,與張老師共同學習。
【《三顧茅廬》評課稿】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評課稿03-11
《三顧茅廬》評課稿范文07-01
三顧茅廬評課稿4篇03-11
評課稿-《走進青春》評課稿08-02
“比”的評課稿09-28
評鋼琴展示課優(yōu)秀評課稿07-01
素描課的評課稿06-29
課賽評課稿06-28
心理課評課稿01-18
課賽評課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