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手机版,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极品在线观看视频婷婷

      <small id="aebxz"><menu id="aebxz"></menu></small>
    1. 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文案

      時間:2022-07-03 13:55:01 語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文案

        教學目標:

      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文案

        1.結(jié)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 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厘米。(調(diào)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

        教師準備: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

        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要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師強調(diào)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設(shè)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chǔ)!

        【教后思考:通過對厘米和厘米尺的復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鞏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達到“教結(jié)構(gòu)用結(jié)構(gòu)”的作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結(jié)構(gòu)基本上都是:情境導入——認識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認識米(或厘米)——通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實際觀念。】

        三、引入新課

        1.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設(shè)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chǎn)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教后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臺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于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后雖然節(jié)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不足夠深刻。根據(jù)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若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

        2.點明課題

        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 用米量”。(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進行估計,并貼上標簽)。

        【教后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不足,要求不夠明確,以至于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依據(jù),但實際上孩子們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數(shù)據(jù),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guān)注于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忽視了問題多本質(zhì)——一米有多高。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夠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嗎?

        (生:不是,應該用米尺。)

        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

        【設(shè)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chǔ)!

        【教后思考:整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確實挺活躍的,但是由于操作不當(演示時大部分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zhuǎn)移注意力。結(jié)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shè)計:

        設(shè)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jù)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shè)計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設(shè)計相同,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后準確測量,再聯(lián)系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

        設(shè)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gòu)1米的認知表象,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shè)計的確有助于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huán)節(jié),原本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應通過不斷地滲透,一點點培養(yǎng)起來。】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數(shù)字相同,都是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相同,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厘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稍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厘米尺較短,數(shù)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shù)字也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設(shè)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米和厘米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后思考:通過對 米尺和厘米尺的對比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3、用米尺量。

        (1)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小結(jié):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自己身上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師身上的1米的標簽,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厘米?

        (3)談話:同學們現(xiàn)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現(xiàn)在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幾米?

        (7)小結(jié):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

        【設(shè)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個設(shè)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來,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設(shè)計一”或“設(shè)計二”。】

        五、活動鞏固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當學生喊停后剪下,貼到黑板上。指著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對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對比。

        【設(shè)計意圖:通過剪絲帶的游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六、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shù)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于時間關(guān)系沒有進行!

        3.小朋友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里,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后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

        【設(shè)計意圖: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并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shù)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

        七、梳理小結(jié)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設(shè)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wǎng)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上即是數(shù)學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認識米教學計劃,大家還滿意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