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細胞偏低的原因 白細胞偏低吃什么好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腫瘤化療的主要劑量限制性毒性。以下內容是品才網(wǎng)pincai.com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白細胞偏低的原因和吃什么好,歡迎參考!
白細胞偏低的原因
1.感染:
(1).某些病毒性感染,是感染類引起粒細胞減少常見原因,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
(2).某些革蘭陰性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等。
(3).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
2.血液系統(tǒng)疾。喝缭偕系K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轉移癌等。
3.理化損傷:
(1)藥物:如抗腫瘤和免疫抑制劑,抗糖尿病藥物,抗生素等。
(2)化學物質:如苯,鉛,汞等中毒 。 (3)放射線損傷,放射物質可直接損害造血干細胞和骨髓微環(huán)境。
4.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門脈性肝硬化等疾病。
5.免疫性破壞增加:如新生兒同種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病。
白細胞減少并非都是白血病引起
事實上,白血病患者一般都出現(xiàn)白細胞增高,只有少數(shù)類型的白血病患者,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毛細胞白血病等,才會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
感冒也會引起白細胞低
外周血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10^910×10^9/升,低于4×10^9/升都稱作白細胞減少癥。的確,血液系統(tǒng)疾病是白細胞減少癥的常見病因,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MDS)、急性白血病、骨髓造血停滯等,其特點是除了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外,常常還同時合并有其他血細胞的減少,如紅細胞減少(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但是,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是白細胞減少癥的更多見病因。首先,嚴重的感染,特別是病毒性感染可以造成白細胞一過性減低。例如,病毒性感冒后的2周內出現(xiàn)一過性的輕度白細胞減少很常見,重度結核感染也可能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感染導致白細胞減少的特點是自限性和一過性,即感染一旦控制,白細胞就會自動恢復正常。其次,藥物因素也很常見,目前已知多種藥物如止痛藥、部分抗生素(如磺胺類)、化療藥和免疫抑制劑等,都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一般停藥2周后血象都能恢復正常。再次,人體如果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也會引起白細胞減少。最后,脾功能亢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也是其原因。
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決定感染危險
很多人都知道,白細胞是人體內的“衛(wèi)兵”,是對抗病原體感染的重要防御工具,如果白細胞減少了,人就可能發(fā)生嚴重的感染。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細胞包含很多類型,其中一種名為“中性粒細胞”的類型對于預防感染最為重要。因此,與其說白細胞減少容易引發(fā)感染,不如說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多少與感染的機會直接相關。
一般而言,如果白細胞輕度減少,只要中性粒細胞不少于1.5×10^9/升,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也不易感染,除非在嚴重應激狀態(tài)(例如創(chuàng)傷、手術等)下才容易感染。但是,當中性粒細胞少于1.5×10^9/升時,就比較容易出現(xiàn)感染;而當中性粒細胞少于0.5×10^9/升時,則極易出現(xiàn)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真菌和結核菌)的感染。
抗腫瘤藥物引起中性粒細胞下降
抗腫瘤藥物對骨髓的抑制作用與血細胞的半壽期有關。紅細胞的半壽期為120d,血小板的半壽期為5~7d,粒細胞的半壽期為6~8h。化療后常先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然后再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前者比后者常見且嚴重;熗ǔ2粫饑乐刎氀。
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下降的程度與所用抗腫瘤藥物的種類、劑量、用法、患者的一般狀態(tài)以及以往接受治療的情況等許多因素有關。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化療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腫瘤化療的主要劑量限制性毒性 。
四種情況需要警惕
因為白細胞減少癥的病因比較復雜,所以,對以下情況要高度重視:
1、合并有其他血細胞的異常,例如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2、血液中出現(xiàn)異常的血細胞,如幼稚細胞或原始細胞;
3、中性粒細胞少于1.5×10^9/升或合并有感染;
4、白細胞減少癥持續(xù)時間超過4周。
如果出現(xiàn)上述情況,醫(y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如血液涂片細胞分類、骨髓檢查和其他的血液生化檢查(如肝腎功能、自身抗體、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等,以明確相關病因。對于中性粒細胞少于0。5x10^9/升的患者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會建議給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以提高白細胞數(shù)目,減少或減輕感染。
但是,在臨床上,仍有相當多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檢查后仍找不到明確的病因。我們建議此類患者在血液科門診長期隨診(3個月左右隨診1次),以便觀察并及時發(fā)現(xiàn)疾病的演變,及時治療。
白細胞偏低吃什么好
一、植物類食物:花生、大棗、核桃仁、山藥、枸杞子、丁香、小茴香等。例如,大棗就有補脾、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凡血虛、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者,均宜食用。對腫瘤病人經(jīng)放療或化療后引起白細胞減少者,民間習慣用紅棗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F(xiàn)代研究認為,小茴香中所含的茴香醚有升高白細胞的功效,為了提高白細胞,可適當多吃。
二、食用菌類:蘑菇、香菇、平菇、銀耳、靈芝、猴頭菇等。研究表明,香菇中提取的多糖類,對白細胞減少癥有明顯療效。民間對白細胞減少癥,可用鮮香菇適量煮食或作菜常食。類似地,如灰樹花能“療虛勞”。1997年的《醫(yī)藥學資料》中介紹:采用灰樹花萃取物,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52人,結果顯效(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進步(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轉(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為84.6%,白細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三、動物類食物:海參、蜂王漿、羊奶、雞蛋、鴿蛋、鰻魚、甲魚、鵝血、雞血、鴨血、烏骨雞、羊肉、羊肚、牛肉、;蜓蚬撬璧。例如,蜂王漿具有滋補、強壯、健脾的`功效,尤其適宜癌癥病人治療后白細胞減少者食用。有報道說:一位70多歲的老婦胡某,因乳房癌,后又發(fā)生肺癌,年高體弱,白細胞僅1000/毫升,既不能手術,又不能化療,老人只得試服鮮蜂王漿,10多天后,白細胞升至5000/毫升。
四、白細胞減少癥者,多屬中醫(yī)脾氣虛弱,灰樹花D阻分健脾益氣,故宜經(jīng)常食用。它能輔助提高白細胞水平,能減輕放療時的消化道和黏膜反應、骨髓抑制和局部滲出炎性改變。改善化療所致的毒副反應,如惡心、嘔吐、疲勞、感染、出血、脫發(fā)、胃口不好和睡眠不佳等,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減少感染機會,增加病人組織器官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對抗放、化療對外周血細胞造成的傷害,對骨髓造血功能也具有明顯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白細胞偏低的原因 白細胞偏低吃什么好】相關文章:
白細胞增高的原因與飲食注意事項06-25
白細胞減少的飲食禁忌06-23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項07-31
調查求職成功率偏低的癥結范文06-23
農夫工社保參保率偏低的背后06-28
高考專家說今年高考估分可能偏低06-24
是因廠里工資偏低、辭職報告怎么寫07-03
農村養(yǎng)老保險待遇仍偏低 什么時候能解決07-02
聚焦養(yǎng)老保險 自愿性的企業(yè)年金比例偏低06-28
人社部部長:目前中國法定退休年齡偏低06-23